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

小孩書房

剛才看F B有人P O安全坐椅有時效以及分階段!宮裡有師兄師姐最近都有小B A B Y要注意哦,籍此告訴大家陽宅也是有分階段的!小孩的階段要以聽父母的為重!國小升國中要以課業為重!兩個書桌擺法截然不同。(弱冠)。要注意哦!

轉貼一篇文章


放下,
絕對不是什麼都不管了;
什麼都不管了,那應該叫放棄。

放下,
是你願意拋棄過去的成見及固執,
重新發現事物對你更深刻全面的價值與意義。


很多人都把逃避心當作出離心,把放棄當作放下。
你真正能夠放下了,
那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會有無比的
快樂、輕鬆、自在,不會有煩惱、痛苦的時候。
如果你心裡還是有煩惱、有痛苦,
還是不輕鬆、不自在、不快樂,
這都是因為你沒有放下,
而是放棄了。

你真正能夠放下的時候,
不可能放棄一件事,
也不可能放棄一個人。
該做的一定會做,
該接觸的一定會接觸。

但現在,
在你的相續中有好與壞、好人與壞人的分別,
所以有的人和事你願意接觸,
有的不願意接觸,
這都是逃避。
你是否真的放下了,
就看自己的內心。

如果你的內心真的輕鬆、自在了,
那不是短暫的幾分鐘、幾小時、幾天、幾個月的輕鬆、自在,
而是永遠輕鬆、自在。
活得輕鬆,沒有任何壓力;
活得自在,沒有任何障礙;
內心那麼樂觀,沒有絲毫的吵鬧:
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放下了。

修道就是要真的放下
讓你活的永遠輕鬆、自在。
如果不是..那該放棄了..
再去尋找
屬於自己
輕鬆、自在的修行路

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


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
老君曰:

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,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,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,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,夫道者,有清有濁,有動有靜,天清地濁,天動地靜,男清女濁,男動女靜,降本流末,而生萬物,清者濁之源,動者靜之基,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,夫人神好清,而心擾之,人心好靜,而慾牽之,常能遣其慾,而心自靜,澄其心,而神自清,自然六慾不生,三毒消滅,所以不能者,


為心未澄,慾未遣也,能遣之者,內觀其心,心無其心,外觀其形,形無其形,遠觀其物,物無其物,三者既悟,唯見於空,觀空亦空,空無所空,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,無無既無,湛然常寂,寂無所寂,慾豈能生,慾既不生,即是真靜,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,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,如此清靜,漸入真道,既入真道,名為得道,雖名得道,實無所得,為化眾生,名為得道,能悟之者,可傳聖道。

午時水


午 時 水



何謂「午時水」,就是在端午節當日,農曆五(午)月五(午)日(午)時(中午11點至1點),利用取五月五日五時之『極陽』之氣製造出來的水就叫『午時水』,相傳可除障與消業而達到改運、造運之功能而為一般人所津津樂道。蓋端午節那天的午時,相傳為一年中陽氣最盛之時,利用這時製造出來的午時水,又稱「極陽水」,可以拿來治病、淨身、淨宅、除瘴癘、增強運勢…,用午時水來泡茶,聽說可讓茶汁更加甘甜芳香。而鍛鑄鐵器用極陽的午時水則可讓器具更加鋒利堅韌。


再來,夏天悶熱睡不著覺,或其它不明原因失眠,清水裡加入一些午時水來擦拭身體會有助於入眠。

常登山四處旅遊的朋友,難免碰上一些特殊狀況,或是增加沾惹到不乾淨東西的機率,最好隨身帶罐午時水當飲水,可以本身的三元真氣,鬼魅魍魎也比較不敢靠近。

午時水之製作上最好是取井水或山泉水,因為有太陽之紫外線曬過可殺菌且山泉水具有豐富之礦物質,但如要食用則仍須煮過較為妥當,至於到哪裡取?如在北部即可到『陽明山』與淡水北新路之『天元宮』去取用,為使讀者能更進一步清楚明白『午時水』之功能,故特將其使用要領及功能條列如下:

(一) 立即喝:

端午節祭拜祖先或神明時,準備兩瓶礦泉水(更多也沒關係),放在一起祭拜。因為祭拜的時間會從中午11點到1點之間,至少放置15分鐘以上才能拿起。但這樣的方法製成的午時水,一定要當天喝掉,放隔天就失效了。



(二) 儲存利用:

在端午節當天午時 (中午11點至下午1點),請將要製成午時水的礦泉水拿到外面太陽底下曝曬,一定要曝曬過午時,也就是2個小時足整,這樣才能成為午時水。這樣的午時水可以保存儲放,時效為一年,即到明年的端午節前有效。



(三)多方之運用:

1、平日將午時水放置於陽光照射不到的客廳或神明廳陰涼處,可永久保存。
2、大人小孩在大熱天發燒、發熱,取出午時水飲用,可消暑之效。
3、四肢無力狀況,取午時水加酒及薑片煉煎,塗抹患處。
4、遇小孩腹瀉,取午時水加少許鹽巴煉煎服用,可立即止瀉。
5、遇犯沖喪喜狀況,取午時水加芙蓉、秣草淨身即可。

6、另午時水亦具有類似「淨符」效果,故對於我們受到驚嚇後導致精神不濟,身體不適,只要喝下一小杯午時水,症狀會解除。

7、可放在『正副財位』,在設定好的財位上放上一杯午時水,可增加本身的正財運與偏財運。

8、可放在『文昌位』可增加考運。

9、可放在『家運位』可增加家庭和諧的運勢。



有人問, 如果取不到水或最近天氣不好,萬一當天午時陰天没有太陽怎麼辦呢?

其實不用擔心。製午時水的重點在於端午節當天午時是陽氣極盛之時,自己可裝滿一臉盆水在端午節午時(中午11點~13點)放置太陽下曝曬吸收那氣場,有太陽就要放在太陽底下曝曬,如果陰天也没有關係,一樣放置在外面2個小時再收回;如果是雨天,那就把水放在騎樓底下就好了,一樣是可以接收到氣場的。


若有需要的師兄姐可以將水壺或容器來宮裡,宮裡將於端午節當天抽井水分享各位.
端午節測試

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

立冬吃餃子

“立冬”到,“立冬”峭,立冬來了吃餃子。轉眼間又到了“立冬”節氣的開始,每到這個時節,就意味著,冬天就要到了。雖然,這個時候,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還處在秋意裏,甚至有些地方還穿著拖鞋、短袖,不過這完全不會妨礙老百姓們慶祝這一古老節氣到來的歡樂氣氛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進入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氣吧。



立冬吃餃子
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為四立,在古代社會中,它可是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。每到這一天,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,場面之隆重中壯觀,非同一般。而現在,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餘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,因此,趕到立冬之日,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。在我國南方,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。在台灣,立冬這一天,街頭的‘羊肉爐’、‘姜母鴨’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。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。在我國北方,特別是北京、天津,立冬首選的飲食那非餃子莫屬啦。到這,您會問了,就知道立冬要吃餃子,可這是為什麼哪?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?下面,咱就跟您聊聊,這吃餃子的故事。

立冬為什麼吃餃子?老理兒對此有兩種講法:

一:立冬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

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聽說過這句古老的諺語,南方朋友可能對此有些迷惑。其實很簡單,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,中間圓滾滾的餃子,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?沒錯,就是耳朵。據說,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,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,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著吃,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“餛飩”。直到唐代以後,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。餃子的原名據稱叫“嬌耳”,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。他的“祛寒嬌耳湯”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。

相傳東漢末年,“醫聖”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,後辭官回鄉。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,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,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。當時傷寒流行,病死的人很多,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,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,支起一面大鍋,煎熬羊肉、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,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,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。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,抵禦了傷寒,治好了凍耳。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,稱之為“餃耳”或“餃子”,也有一些地方稱“扁食”或“燙面餃”。

由此,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,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,再來,咱不是還有句老話,叫做“吃啥補啥”嗎,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,冬天到了天涼了,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,因此,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,補補耳朵,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。

二:立冬吃餃子——交子之時

上面那個來源,我們一說,相信您就會明白。可這“交子之時”是什麼意思哪?其實啊,這個說法意思更簡單。“交”就是交替、交接、交換的意思。您想啊,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?立冬、大年三十,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,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,所以,“交”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。

怎麼樣,講法雖然有兩種,但都很有古代氣息很有特色。如今,人們對於咱老祖宗傳下來的老理兒那是越來越重視。因此,每到立冬這個節氣,你看看超市裏面涌動的人群,大爺大媽們一個個臉上樂呵呵的買著餃子餡;年輕的情侶們,也愛趕這個小潮流,爭著購買現成的餃子皮和餃子餡,預備回家包餃子。

北方有句老話叫“再好吃的,不如自家的餃子”意思就說再好吃的東西,也趕不上咱自家人親手包完再下出來的一碗熱熱乎乎的餃子。其實,如今大魚大肉人們什麼沒吃過,餃子的口味也不是很特別,但是一說到餃子人們還是會流口水。歸根到底,還是因為,記憶中,年少時每次吃餃子,一家人無論平時多忙都會聚到一起,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姑姑嬸嬸齊上陣,和面的和面,調餡的調餡,搟皮的搟皮,忙的不亦樂乎。茴香餡、韭菜餡、豬肉大蔥餡、每一種都能充分勾起我們的饞蟲。待到下鍋滾三滾以後,一盤盤晶瑩剔透圓滾滾的大餃子就出鍋啦!!!香噴噴、熱乎乎,沾上奶奶親自腌的臘八醋,再咬一口早已包好的大蒜,怎一個香字了得!一口一個塞滿整個嘴巴,讓餃子的香味溢出滿滿的,最後,再來一碗溫軟的餃子湯。絕了!日子就這樣美美的,一個小小的餃子就能讓人很滿足,難怪外出的遊子最想念的就是媽媽包的餃子了。怎麼樣,今天下班後,趕快回家,也給家裏人包一鍋大餡餃子去吃吧!

立冬
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四立,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,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。在現在,人們在立冬之日,也要慶祝一下。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,勞動了一年的人們,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,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。有句諺語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

古時此日,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,並有賜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後世大體相同。《呂氏春秋.盂冬》:“是月也,以立冬。先立冬三日,太史謁之天子,曰:‘某日立冬,盛德在水。’天子乃齋。立冬之日,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。還,乃賞死事,恤孤寡。”高誘注:“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,賞其子孫;有孤寡者,矜恤之。”晉崔豹《古今注》:“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。”又“大帽子本岩叟野服,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,謂之溫帽。”

在食俗方面,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。立冬時,到市場買倭瓜,已很少見。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,存在小屋裏或窗臺上,經過長時間糖化,做餃子餡,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,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,還要蘸醋加爛蒜吃,才算別有一番滋味。立冬為什麼吃餃子?因我國以農立國,很重視二十四節氣,“節”者,草木新的生長點也。秋收冬藏,這一天,改善一下生活,就選擇了“好吃不過餃子”。同時,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,所以《禮記》中有“食瓜亦祭先也”的說法。冬至,中國古有“冬至節”的風俗。冬至也叫“過小年”,百官向皇帝朝賀,民間互相拜賀、宴請。普通百姓則食餛飩,象徵咬破混沌天地,迎來新生。

而在我國南方,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。在台灣立冬這一天,街頭的‘羊肉爐’、‘姜母鴨’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。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。

11月7日是今年的“立冬”節氣,它也是農曆冬季的第1個節氣,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22日或23日結束。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一樣,都是農曆上表明一個新季節的開始。對於二十四節氣的誕生地黃河流域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三個節氣,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實際天氣氣候的春暖、夏熱、秋涼的季節特點要比節氣所說明的季節屬性來的滯後,而立冬節氣的名稱,往往與實際天氣氣候的感覺比較同步。

農曆上的“立冬”並不是氣象學上冬季的開始。通常人們往往以為立冬就是入冬了,其實兩者不是一回事。有關專家介紹,立冬表示節氣變化,每年的時間相對固定,都在11月7日或8日。而每年的氣候條件不同,入冬早晚差異較大,時間差可達二三周。

民間習慣以“立冬”為冬季的開始。其實,我國幅員廣大,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,各地的冬季並不是同時開始的。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,以下半年候(5天)平均氣溫降到10℃以下為冬季,則“立冬,冬日始”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。根據以往的經驗,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,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漫長的冬季了;10月上中旬,西北、東北的部分地區先後邁入冬天的門檻;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; 10月底到11月初,冬季來到東北南部、華北、黃淮;而在11月底小雪節氣期間,長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;12月初,冬季逼近兩廣北部的武夷山脈和南嶺北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