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(白話分段解釋)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渡 一切苦厄,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,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 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 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 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 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 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 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,三世諸佛,依般 若波羅密多故,得亞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故知般若波羅 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 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,即說咒曰 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 

般若(音波野)
般若是印度語,即是梵語的音譯,意思是大智慧,或者是妙智慧,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,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,仍是指心說法,經中所說的,都是使人認識心,理解心,練心,明心的正法,所以說字字不離心,離心,都沒有經書,佛離心沒有法可說,佛的千經萬卷,通稱為心法。學佛的目的是明心,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,沒有心用甚麼學佛?所以心為萬法源,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,所以叫心經,心經的智慧,為大智慧,妙智慧,智慧功能來源於心,心為智慧體,心為智慧根,簡稱慧根。用智慧破愚迷叫法,智即是理,慧即是光,心叫妙明紫金光,亦叫妙明心,因此,心生之慧叫慧光,也叫智慧燈。六祖云:「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波萬年愚。」心有欲叫迷,解迷生智慧叫覺悟,迷既然解了,法也沒用了,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,了無一物。

波羅密
漢語叫做“到彼岸”
甚麼叫做此岸,甚麼叫做彼岸呢?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,所以又叫做苦海,有些是人為的災難,有些是自然的災害,有可以避免的,有不可抗拒的,如水火刀兵,旱澇饑謹,生老病死離別苦,貪求之心不得等等,人若脫離苦海,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,為到彼岸,一個學佛者,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,不被一切所迷,不被萬境所轉,心若真空,為到彼岸。遇事著急上火,生氣發愁,悲傷恐懼等等,是此岸,坦然無事,心平氣和,常樂常淨,是非無動於心,是彼岸。實際上,幸福和痛苦,好與壞等,全在一人之心,佛說萬法,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,法是船,覺是岸,心達明,覺至圓,也無此岸,也無彼岸。


漢語叫做“定”
定,心穩如泰山,如如不動為定,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,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,心不被是非,混亂,煩惱,憂愁,悲傷,恐懼,生死所轉為定。定乃心之用,無心何言定?定,心之假名,心達真空,無定無靜,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,人的一生幸福,貧困,本屬虛幻,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,完結了人的一生,留下來的,只是幻影虛名,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,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,不能自拔,作為一個人來講,社會,工作,家庭,是非,繁多復雜,萬事紛紜,事過心清,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。


這裡所說的心,不是心臟的心,心是一身之主宰,是人的生命之本,是見聞知覺的能源。心在人在,心去人亡,心也是天下之大本,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,才能應物,產生意識,才能理解萬物,改造萬物,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。語言文字、文化知識、科學成果、綱常倫理、宗教等等,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?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,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,可以這樣說,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,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。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,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它是從何處來?它是怎麼樣的?水有源,樹有根,找到了根源,才能真正明白,真正理解,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,故謂之心靈。釋迦牟尼佛說,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,細而無所不舉,天地日月,河海湖沼,一草一木,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,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,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,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。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,所以叫如來性海,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,人的思維到那裏,心之光就到那裏。意念一動,萬里之外,心之光當下即至。心光之速為神速,超過物質之光速。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,即是此意。道教稱心為「真常」,真常應物,所以才說:「三寸氣在千般用,一但無常萬事休。」中國古典醫書「黃帝內經」稱心為「真氣」,說「天地有質,此氣了無終始」,也知道這個道理。俗語說:「心比天高」,「丹心貫日月」,「氣震山河」,「氣沖斗牛」,「氣貫長虹」,「正氣貫浩然」,老子東來紫氣滿涵關,一氣化三清等,都是形容心光之大,這裏所說的「氣」,即是真氣,而不是呼吸調息之氣,呼吸調息之氣那有這麼大的威力?心在人身來說,也不在體內,也不在體外,無在無不在,心為萬靈機,用到那兒,那兒就靈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器官,六種功能,用那個,那個靈,同時用,同時靈,所以妙明心又叫「六根之性」。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。比如人用眼看物,眼只是條件,看是心看,不是眼看,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,窗比作眼,室內之人比作心,窗不能看,人能看,眼不能看,心才能看,所以才把眼睛叫「心靈之窗」。人變老,心不變老。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,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,見物之心永不老,所以才說「人老心不老」。聽的功能也是一樣,是用心來聽,不是用耳來聽,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,是人體器官之一。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。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,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集中精神看書時,對電視裏演的甚麼,唱的甚麼就不清楚。不是沒聽見,是沒動心,心永遠在聽,從不停止。人睡著了也在聽,所以一叫就會醒。人的一切功能,思維的功能,記憶的功能,錄音錄像的功,放音放像的功能,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,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,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係,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係,有電,設備就能運轉,沒有電,設備就只是擺設,毫無用處。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,都是明理明心之路,千言萬語,苦口婆心,都是怕後人誤入歧途,那一部經書有叫後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?頂禮膜拜?更沒有說念彿的名字就能成佛,相反在「金剛經」中,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後人千萬不要那樣做:「若以色見我,以聲音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如來二字,非指釋迦牟尼而言,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。知心者為自知之明,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。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,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?念念不離心,自我之意念之念,即是佛因。沒有心,你用甚麼去念?念佛之心即是佛。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,心正意念正,何須用念去降伏?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,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?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?你朝拜的那個「佛」不是真佛,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只有明心才能成佛,要想明心,必先明理,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,理明透徹心自明,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,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,佛以慈悲為本,慈悲二字,但是以心為基,慈悲是指心說,慈悲之心,沒有定在出家,燒香,念經,拜佛上,是定在人的心上,慈悲之事,何時何地不能做?何人何處不能為?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?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。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,認識自心,明白自心,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,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,學佛者如果不認心,不煉心,不明心,佛之真傳絕矣!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,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,等於沒學,真空實相,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,全憑自參自悟,親自體會,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,所以說開口即是妄,落筆就是假,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,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,光看圖不走路,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,到了目的地,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,為了過河到達彼岸,就要坐船,經書就是船,到了彼岸,船還有甚麼用呢?所以說「迷時千卷少,悟來一字多」。就如在美國深夜看電視節目,有很多長廣告如 Tony Robin 的 Personal Power; 如 Ten ways to succeed 等等,他們所有的 seminar 都很厲害,嘩!你說你要去上這個 seminar ,你一定要去,一定要聽,就算你把它們的錄音帶、錄影帶買回來聽,日又聽,夜又聽,你會不會成功呢?你是不會成功的,你一定要去做他們所說的才會成功。這就是「道雖近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」的道理。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。


經者路也。
心經,心路也。心經離心無經矣。心經乃明心之聖旨,見性之坦途。心是萬聖之綱,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,認心,煉心,明心,乃心經所指之路,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,行路必先明路,自我之覺,明路之師也,自我之心,人類試金寶石也,路之邪正遠近,覺悟者自知也。
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
自心如如不動,心生良智良能,用自心的智慧之光,化自心之暗昧,復自性之光明,證真空之境界,出塵海,超氣海,入如來圓覺海。

下面逐句解經文

觀自在菩薩
觀:心之覺,以自心照自心為觀,以自明化自愚為觀,以自心悟真空為觀。
自在:並不是自由自在,或逍遙自在。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,不住於法,不住於相,一無所住,自性本空為自在。起心即是妄,自性本來清淨,也沒有來,也沒有去,即是自在。
菩薩:菩薩是梵語,譯成漢語,「菩」意為覺,「薩」意為性,人能覺悟本性,這個「人」即是菩薩。
觀自在菩薩,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,由定慧開始,悟心明覺,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,即是自心自參自悟,自性自一度,自心自明的功夫。是明一心見性的第一步,是明心見性的基礎。是心行覺觀,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。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,明心見性之真功,心為佛果,觀自在菩薩為佛因。

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
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,無人無我,無善無惡,無是無非,清淨本然,心明覺圓之時。

照見五蘊皆空照不是用光去照,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,即自我之真心本體,通過自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接觸到外界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叫做照,用自心智慧之明,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,即是照。
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總稱,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,理明透徹一塵不染,復本性之圓明,心空無物,一物不迷,萬有皆空,即是五蘊皆空。

度一切苦厄
自心理體本無苦厄,苦是隨緣而生,因緣而起,父母深恩,夫妻兒女之重愛,生老病死,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,或肉體上的折磨,苦不堪言,無法擺脫。只有明白道理﹐認識到苦因何而起﹐因何而有﹐因何而生﹐才能擺脫。苦與不苦﹐是由心定﹐自心量大﹐無所謂苦。自心狹小﹐一句話都氶受不了。同樣的事﹐因人的覺悟不同﹐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﹐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。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﹕
從前有一個老婆婆﹐人人都叫她做哭婆﹐為甚麼呢﹖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 門前哭。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。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﹖她就 回答﹕我有兩個兒子﹐一個是賣雨傘的﹐一個是賣鞋的。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﹐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。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﹐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。
人們聽了就對她說﹕唏﹗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﹐妳應該開心笑啦。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﹐妳更加應該笑啦。
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﹐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﹐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﹐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。
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﹕
從前有一個盲公﹐在地上拾到一隻金介子﹐他又非常不開心﹐人家都很奇 怪﹐於是就問個究竟﹐你想想他怎樣回答﹖他說﹕我是盲的也拾到金介子﹐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。
其實只要明理明心﹐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﹐自心平靜如水﹐不起一念﹐苦從何處來﹖自性圓明﹐無善無惡﹐無苦無樂﹐一切苦厄自脫。

舍利子﹐色不異空﹐空不異色﹐色即是空﹐空即是色。
舍利子是釋迦牟尼的弟子﹐也可以比喻為自性。
色﹐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。
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﹐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﹐都是生於真空﹐滅於真空﹐生生不息﹐永無了期。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﹐統稱為色。
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。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。顯的時候﹐人看得見﹐摸得﹐謂之有﹐隱的時候﹐看不見﹐摸不著﹐謂之無。但實際上並不是無﹐而是隱於空﹐是另一種形式的有。比喻水﹐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﹐雨﹐雪﹐霜﹐霧﹐冰﹐都是水﹐波浪也是水﹐水蒸氣也是水﹐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﹐水蒸氣再擴散﹐與空合為一體﹐眼睛看不見了﹐只看見空﹐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。即是說﹐空即是隱於空﹐色即是現於空。妙有真空乃色之本﹐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。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。生是滅的開始﹐滅是生的開始﹐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﹐生色之本是真空﹐空色一體。所以說色不異空﹐

空不異色﹐色即是空﹐空即是色。
受想行識﹐亦復如是
受想行識﹐是客觀外界之物﹐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﹐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(受)﹐想象(想)﹐思維(行)﹐辨別判斷(識)的心理活動﹐這些都囚心應才有。心生法生﹐心滅法滅。心在物上物就有﹐心不在物上物就無。心不在焉﹐就視而不見﹐聽而不聞﹐食而不知其味﹐自做到如如不動﹐無受想行識。

舍利子﹐是諸法空相﹐不生不滅﹐不垢不淨﹐不增不減。
舍利子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﹐此言心之本質。
法﹐不是方法的法﹐也不是法術的法﹐這個法字﹐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﹐也可以說就是五蘊。
前面已經說過﹐空即是有﹐有即是空﹐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﹐當然﹐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﹐比如星球的生滅﹐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。人生不過百年﹐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。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。在這個意義上說﹐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﹐萬物也無生無滅﹐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。所以說萬物同體﹐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﹐即然如此﹐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。物轉化為真空時﹐真空並沒有增加﹐真空化為物時﹐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。就像人的生育一樣﹐母生九子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。一個子女沒生﹐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﹐道理是一樣的。也就好像物理學的能 energy 一樣﹐也是無生無滅的﹐只是由一種能轉化為另一種能同一道理。

是故空中無色﹐無受想行識。
這裏說的空﹐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﹐至清至淨﹐如如不動﹐正因為如此﹐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﹐才稱其為妙覺﹐色受想行識﹐心動則生﹐心空自滅﹐所以稱其為幻﹐所以說真心之中﹐無受想行識。

無眼耳鼻舌身意。
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﹐每分每秒都在用﹐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﹐心若不動﹐心不外馳﹐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﹐眼不見色﹐耳不聞聲﹐鼻不嗅香﹐舌不知味﹐觸身無知覺﹐意不生念﹐雖有若無。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﹐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﹐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。心通過六根覺察﹐判斷萬事萬物﹐那一根失靈﹐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﹐心用到那一根﹐那一根就起作用﹐同時用﹐同時起作用﹐心不在六根上﹐六根就無事可做了﹐就失業了﹐就等於沒有了。

無色聲香味觸法
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﹐又叫六塵。六根不起作用﹐六塵從何而起﹖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。

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
此句是無眼界﹐無耳界﹐無鼻界﹐無舌界﹐無身界﹐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。界﹐解作「識」﹐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。
六根眼為首﹐六根意為總﹐六根心為源﹐心動眼界生﹐心動意念立﹐心不動無界可立﹐眼見心不煩﹐聲亂心不惱﹐心平氣則和﹐自性無煩惱。自心本清靜﹐一了百自了﹐明心見了性﹐萬事都能了﹐表面平常人﹐心中覺悟高﹐不離諸是非﹐﹐不逃諸煩惱﹐本來沒有事﹐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。

無無明﹐亦無無明盡﹐乃至無老死﹐亦無老死盡。
無明﹐是執迷不悟的人﹐無無明﹐是甚麼都明了﹐是一個知萬理﹐通萬化﹐自心圓明的大覺者。亦無無明盡﹐是一塵不染﹐萬法皆空﹐明心見性的大覺者。乃至無老死﹐亦無老死盡﹐是說自心之光輝﹐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﹐已達無生無滅﹐無老無死之涅槃境界。

無苦集滅道
佛說人生有八苦︰生苦﹐老苦﹐病苦﹐死苦﹐愛別離苦﹐怨憎苦﹐求不得苦﹐五蘊盛苦。集﹐就是眾苦在心﹐心中全是苦﹐滅﹐是跳出煩惱﹐諸苦全無﹐道﹐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。滅道﹐就是已達明心﹐無苦無樂的境界。苦樂乃是境﹐並非自心﹐自心如如不動﹐無苦亦無樂﹐到此地步﹐已無苦可舍﹐無集可斷﹐無滅可證﹐無道可修﹐故無苦集滅道。

無智亦無得﹐以無所得故。
自它本來清靜﹐本體光明。因除愚昧才生智慧﹐如無愚昧可除﹐智慧也不必生了。即無智。人愚昧無知之時﹐妙明之心並沒有丟﹐只是自心不明白﹐似失而非失。理透心明之時﹐似得而非得﹐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。本非外得。俗語說﹕「騎著馬找馬」﹐也是這個道理。馬本沒丟﹐只是心沒想到。心明白過來了﹐馬也不是找回來的﹐本來就是自己騎著。即是無得

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
菩提薩埵(音多)﹐簡稱菩薩。煉心達大定﹐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。依心經所指之路﹐由定慧而達彼岸﹐復自性之真空﹐沒有一絲慾念﹐萬法皆空﹐為心無罣礙﹐得大自在﹐為心無罣礙。

無罣礙故﹐無有恐怖
人的生死本末﹐來龍去脈﹐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﹐即已明了﹐就應一無所戀﹐一無所貪﹐人間的一切幸福﹐苦厄﹐生死別離﹐俱屬幻生幻滅﹐此時此地天倫樂﹐散時離時兩無關﹐假的真做圓倫理﹐何真何假如是觀。明理明心法自然﹐即是心無罣礙。自心坦然自如﹐如如不動﹐就是已達到圓覺﹐已脫眾苦﹐自然也沒有恐佈。

遠離顛倒夢想﹐究竟涅槃。
涅槃﹐就是自心已達圓覺﹐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﹐無生無滅。

三世諸佛﹐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亞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過去﹐現在﹐未來﹐稱為三世。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。此理即自心自明﹐自性自度﹐依自性之定智慧﹐照自心之暗昧﹐而達明心圓覺﹐登無上界﹐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。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。

故知般若波羅密多﹐是大神咒。
智慧能解自心迷誤﹑暗昧﹑無明﹑未知數﹐能通萬化之源﹐無一化不知﹐無一神秘不解。自心比神還乎其神﹐秘不可言之事﹐迷不住心。自心不被一切所轉﹐不被一切所迷﹐心同自然一體﹐自心就是一個大神。
咒﹐就是語真言實﹐不二之理﹐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。若不理解經意﹐若不實際練心﹐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﹐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﹐能悟到自心﹐認識自心﹐體會到自心﹐用自心照自心﹐自心明自心﹐勝於念千經萬卷﹐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﹐就是說﹐千經萬卷﹐都是已經明心的人﹐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﹐必須遵旨而行。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﹐目的是明心不是念﹐心經所言之理﹐能使人明心﹐故為大神咒。

是大明咒
自心智慧明燈﹐照自心之暗空﹐達明心見性者﹐與天地合其德﹐與日月合其明﹐與自然真空同體﹐一性圓明﹐十方平等﹐是為大明﹐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。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﹐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﹐此理真實不假﹐是為大明咒。

是無上咒


無上指心而言﹐人心是一身之君﹐是生命之源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﹐也只能用心去悟﹐心為無上智﹐心出於無上之源﹐是為無上咒。

是無等等咒
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﹐萬佛源﹐無心一切皆無﹐也無佛﹐也無經。一切果皆從心成﹐心是一切的種子﹐若沒有妙明心﹐就甚麼都沒有了。心能明萬理﹐心是一台靈機﹐心是萬機之母﹐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﹖心高於一切﹐妙明心即是無等等。

能除一切苦﹐真實不虛 
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﹐沒有甚麼再說的了﹐佛還怕後人不信﹐因此﹐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﹕「我不會欺騙你們﹐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﹐祇要照這個道理去做﹐就一定能離苦得樂」﹐佛的慈悲之心盡矣﹐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。無量大過難得悔﹐無為大法難得信。信是功德母﹐信而行﹐行而證﹐明心見性﹐也非難事。

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(音讀-嫁爹 嫁爹 怕挪嫁爹 怕挪生嫁爹播自梳巴霞。 但讀音沒有所謂﹐有人讀 kitty kitty 波羅 kitty 波羅僧 kitty 菩提殺婆oh。難道是錯嗎﹖不要太著相)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﹐所以我也不能解﹐祇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﹐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﹐是這場法會的結朿語﹐再次囑大家﹐渡啊﹗渡啊﹗大家一起渡啊﹗達到功圓果滿。並不是當咒語日日念嫁爹嫁爹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。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, 白話分段解釋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 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 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 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 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 以無所得故。 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掛礙。 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 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
  凡人要度苦厄,了生死,成大覺,非從自心下手不可。 但要明白自心,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,已經夠了。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,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。 這個經,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,不是世人所說的空,那是斷滅空,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。 今把此經判分七段,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,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,不至誤會造業。 由此斷一切苦厄,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,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,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。

  【般若】 這是梵文,我國名為大智慧。 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,所以仍用原文,並且尊重這幾個字,所以不譯。 這個般若,全是說心的妙用。 上自佛,下至眾生,無不由此而成佛道,了生死,度苦厄。 論其性體,是不生不滅的金剛;論其相貌,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;論其妙用,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。 這個般若,是人人有分的,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;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,眾生是有而不開,被無明所蒙住了。 至於般若兩個字,解釋卻有許多字,當云“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,融通無礙,恰到好處,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。”才能盡其義。 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,都是佛法。 佛是覺義,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。 盡了人道,才可成佛。 總之,入世出世,只是一心,顛倒煩惱,貪嗔癡迷,是六道眾生的心;如能空淨自在,不固執,便是佛菩薩的心。 所以離世法,便沒有佛法;離了般若,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。
  【波羅】 此言彼岸;因為有個度字,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,眾生在苦惱的此岸,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,用來比喻,不是真有此岸彼岸。
  【蜜】 是到的意思,是到了果位了。 果位是究竟涅槃,涅槃就是清淨。
  【多】 是上面的意思。 到彼岸之上,才是究竟。 現在假分五步:第一步在此岸;第二步入流,是下了渡船了,是初發心的人,亦是初果羅漢;第三步是中流,船在河中間,如聲聞緣覺;第四步到了彼岸,是十地以下的菩薩,終不是究竟;必第五步上岸,“多”捨去了船,即是捨去了法見,掃除了執心,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。
  【心】 心是什麼? 是個影子,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:所以無形段,不過是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和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相對起了認識,叫做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,所以是集起的。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,即名幻心;心中起的道理,叫做幻法;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,於是成熟了,就有六道生死。 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,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,還是要用這幻心;成到佛(涅槃),也是用這幻心,你既然知道是幻的,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,一切人事等等,六道生死涅槃,還不是一樣是幻的? 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,都是冤枉造作。 既無生死,就用不著涅槃了,所以說諸法空相,涅槃生死等空華,即是此意。 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? 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,其實心,根本不有,不可得,又分什麼真和妄呢? 不過幻心不能除,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,所以權分真心妄心。 真心是無心之心,何以叫無心之心呢? 即是不起念時,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,卻無分別,寂然不動的,此是真心;如一起了念,分別人事,而可以心不顛倒,亦不逐境流浪,頓然歸到無心本位,此還是真心。 至於念念流浪,不覺漸漸入了迷途,此名妄心,但本體勿失的。 這部心經,就教你凜覺的法子,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? 什麼是苦厄? 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? 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。
  【經】 有許多意思:如“路”,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;“法”,一切方法;“貫”,貫通前後的義理;“契”,契合各人的機,各事的理,有這幾種解釋。 現在二百六十個字,是文字般若,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;照此去做,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,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,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。
 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,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,文是簡單的,義是深奧的。 雖有七譯,意義是一樣的。 讀經當重意義,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。 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,表至高無上的佛境,意境只有自己曉得,說不出的,所以叫做無字真經。 並不是真的無字,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,到瞭如何地位;至於佛的境界,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。 我們東土人,大乘根器多而厚,所以不論男的女的,識字不識字,都喜歡讀這個經;譬如人聞香,個個人知道香味好,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;而受薰是平等的,所以不可思議。 以上釋題竟。
  【觀】 定下了心,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。 這個觀,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,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,是大自在觀,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,心無能觀,亦無所觀,是能所雙忘的妙觀。
  【自在】 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,不是自由。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,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,便苦了。 獨有自在,是到處能安,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,一切好壞隨緣;樂亦不喜,苦亦不惱,知道他是本來空,自己有主宰的。 這個自在,是指大自在。
  【菩薩】 是菩提薩埵的簡稱,能自己覺悟,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;所以是人天的導師,為三界的善知識。 三界是:(一)欲界,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;(二)色界,指天道;(三)無色界,指禪天;總是在六道中。 菩薩分在家,出家,地前,登地,十地等覺,最高是一生補處菩薩,就是佛退位後,他來接位的,如此土的彌勒佛,西方的觀世音大士。 這個菩薩,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。
  【行】 心行,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,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。
  【深】 不是深淺的深,是不可測量的意思,圓遍廣大,究竟無上的妙行。
  【般若波羅蜜多】 上面已經解釋過了,就說菩薩的功行,已到究竟地,登彼岸之上了。
  【時】 這時字關係甚大,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,正是果位的時候,已經斷除一切煩惱,度盡苦厄,沒有掛礙的了。 在下兩句“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之後的意境,點明大自在的光景,不可草草。
  【照見】 朗然覺照,徹見無餘的意思,是無功用的功用,毫不著意的覺照,心神會通的了。
  【五蘊】 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事蘊結不分,叫做五蘊。 此言心和外境相蘊合,統名曰色。 一個色字,包括五個字在內,並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,內面無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內。 外境原是色,而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是色;外色和內色接觸了,就有個受;既受了,就要去想像他,這是想;想到了,心中一行轉念,這是行;轉出那知識來,就是識;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,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,成就種種的幻法。 這個五蘊,是眾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資本,但也是開般若,除習氣,度苦厄,了生死的工具,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眾生的工具。 同要用五蘊,只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,可以善用,不被所轉,眾生反被所縛;是在覺不覺,明空不明空之別,不要指定為不好的東西,反生了偏見。
  【皆】 統統包盡無餘,就是一切的意思。 不但人空,法亦空,連照見亦空,因為照見亦是五蘊,所以稱皆。
  【空】 世上的人,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,籠統說:空就是沒有了。 不知“空”有空間、虛空、空相、空義種種的分別。 今分為兩種:一空相,是有相的,如空屋,人滿了,空相破了,所以“有”與“空”是相對的,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。 經上另有十八空義,不必盡說。
  至於佛經上所說的“空”,是空義,是性空,是本來空,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,不是相對的,不是沒有的,是有而空的。 要明白這個空的意義,先得明白幾點: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,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,下至一切用物、植物、動物和我的身體,都是有相相;還有我的思想、道理、人事、人情、喜怒哀樂,都是無相相;一切包括在內,總名曰色,在因地上總是空的。 因為以上一切色,尋不出一件是有獨立自性的。 第一說有相的:拿布來比,布沒有獨立自性,變成為布的,須依於紗線而成;紗線不能自為紗線,必待棉花;棉花不能自有,必由種子;種子不能自種,必賴人工天時地肥等等。 不必分析開來才空,在未成布成紗前,及正有布有紗時,他的本身是由眾緣和合而成;因為是因緣生,所以無有實體,求其究竟相,畢竟不可得,身體亦是如此。 所以一切一切,無自性,無實體,因緣生,不可得的,所以是性空。 第二說無相的:拿心來說,心是什麼? 根本是不有,但只集起的是心。 譬如夏天涼爽的席上,人睡得甜美之極,這時候便沒有我,沒有心;忽然蚊蟲咬了一口覺得了,這覺得的便是蚊蟲和我集合而起的心。 此外一切都同此理,所以心也是無自性,因緣生,無實體,不可得的,所以是性空。 因此物和心,無一不是空。 但是有而空,是幻有的,這是性空,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;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,也不是這個是空,那個不是空的。 所以說到色,即不能離開空;說到空,就不能離開一切色。 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,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,是性空,非眼耳可以見聞,其義實空。
 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,那又何必執取當他是實呢! 但世上一切人事,如何可廢,我仍隨緣應付;不是麻木無心,只是勿住,行雲流水的到處自在,這才是真心空。 佛說空是這個道理,世上盲目妄加批評,豈不可惜! 世人果能明空,自然心勿執取,那貪得心,嗔恨心,痴迷心,自不會深入,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。 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,有什麼迷信可說呢! 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,說:“莫著了空!”這是怕他執著空見,正因為他根本不曾明空,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,格外攪擾不清了。 所以明空則破色,破色則心空,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!
  【度】 超脫的意思,就是登彼岸之上,法見都淨了也。
  【一切】 包羅所有,淨盡無餘,凡有相無相,人我法我種種苦厄,盡包在內。
  【苦厄】 身上的痛苦,心上的不安,有相無相,粗細微細,都是苦厄。 其實全由心起,我果無心,苦在何處? 心果無見,厄在何處? 不是不知,不是不受;因為有智慧知道本來空,能夠知而有若無知,受而等於不受;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,一個擋不住,甚至苦上加苦,因苦成病;一個卻無所謂,心不著意,便無苦厄了。
  以上四句判為總持分,是第一段,總三藏十二部經一切法,持無量義,亦是此經綱領。 通了這四句,就明白心經宗旨了。 照此做去,自然度苦厄,了生死,出三界,成佛道,綽乎有餘的了。 凡不明心要的人,總在文字上會,不肯從自心上會;弄得沒有辦法時,只好今日求佛,明日求法;下此者,求福報,求神通,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,離佛道更遠了。 深入迷途,豈不可痛!
  【舍利子】 佛弟子的名字,即是捨利弗;在聲聞乘中,他是智慧第一。
  【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】 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,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。 初說不異,說沒有兩樣的,還是方便的說;後說即是,是說就是一個,不能分的,是究竟說;斬金截鐵,毫無猶豫。 色一個字,不單是代表五蘊,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。 因為宇宙萬有,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,渾同一體,盡是色;而我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無相相,也是色。 這內​​外兩種色,都是因緣生,無自性,無實體,不可得,根本是性空。 現下雖是幻有,畢竟不可得的,所以即色即空,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。 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,就知道這個意義了。 所以心的形形種種,亦是五蘊流轉;而色的形形種種,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,如電影的一幕一幕,總是有而不可得。 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,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。 你只認明“一切是因緣生,無自性,無實體,不可得,所以是性空”。 不但色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也如是;不但五蘊如是,宇宙萬有的有相相,和下面一切法,如十八界,十二因緣,四諦法,六度萬行的智得等,是無相相,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。 但是凡夫執有,所以說色不異空;二乘又執空,所以說空不異色;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,所以說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總是破他們的法見。 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,就了無掛礙的了。
  以上七句判為色空分,為第二段,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。
  【舍利子】 此時要點到本來上,在緊要關頭了,故又呼其名而告之,是鄭重的意思。
  【是諸法空相】 法是什麼? 是心影,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。 如果沒有對象,也就沒有心沒有法了,所以是因緣生、生而不生,無自性,無實物,不可得,本來是空,不是造作出來的空。 古人說:心生法生,心滅法滅,心既是幻,法豈是真! 諸法是說一切法,就是一切心。 世上的人,總是以心緣心,以法緣法,不知本空,遂當他實有,彼此固執住了,爭執就此多了。 這個相字,應作義字解,下面正點到不生不滅的原理。
  【不生不滅】 佛經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這一句,須知宇宙間一切一切連我的思想五蘊等等,都是不生不滅的。 因為一切是:(一)不自生,如上面說布不能自生為布,是無自性的,須賴眾緣和合而生。 (二)不他生,不是單靠他緣,還不能離我這個布,所以也不是他生。 那麼是(三)共生的了? 不! 也不是共生,因為兩面也都是緣生,兩無實體,只是一個偶合,所以也不是共生。 (四)不無因生,現在的假相,似乎是生,但必由因成果;沒有可以成布的因,就沒有成布的果。 以此類推,一切一切是不生的,現在雖有相,終是生而不生的。 既不生,即不滅;但現在的假相,卻有個假滅,只是不自滅,如布燒成灰,布不能自燒;不他滅,雖有火燒,終不能離了布;不共滅,不無因滅,都是一個理,可以推想得到的。
  【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】 因為不生不滅,所以垢淨、增減、長短、是非、好壞、來去,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,統統是幻有不可得,所有的相,本來是空相;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,苦惱也由相對而立。 倘知根本是因緣生,無自性,無實體,不可得,根本是生而不生,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,那又何必執為實體呢? 既不執有,亦不廢有;即一切法,離一切法;既此用,離此用;心如長空萬里,包羅一切,自在無住,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,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。 但眾生久已不知的了,有全不知者是六道眾生,半知者是二乘,知而未徹者是菩薩,都是有掛礙。 所謂有五部,有此岸,有入流,有中流,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種種。 以上五句,判為本來分,為第三段,修行人最要緊是這一點,切勿忽過。
  【是故】 此是決定的口氣。
  【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】 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,那麼空之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? 這“無”字有兩個解釋:一是無有,是根本不有的意思。 二是毋的意思。 因為現在雖有幻相,但畢竟是無,毋庸執取以為實有而生法見,添許多煩惱。 所以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、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、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這是十二入,再加上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共為十八界,都是不可得;因為是緣生的,無自性的,無實體的,不可得的。 然而人既有此幻身,自有幻心作用,不能斷滅;佛菩薩也要用以度眾生,救世間無量苦,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,了生死,出三界,不過聖人明白本來空,所以無法執;眾生迷了,遂生顛倒,這是眾生的大掛礙。 因為地獄眾生,掛礙在具足多分貪嗔癡,鬼道掛礙於多分的貪,畜道掛礙於多分的痴,魔道掛礙於多分的嗔,人道掛礙於半分的貪嗔癡,天道掛礙於少分的貪。 這貪、嗔、痴三毒,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,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掛礙。 化除了,當下即是菩提;所以煩惱菩提,同是這個東西。
  【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】 這是緣覺(即辟支佛,是不曾聞到佛法而藉因緣覺悟的)執取十二因緣法而生掛礙,他不知道諸法空相。 既說是因緣,可見是緣生不實,但伊不能明空,被法見縛住了,不得自在。 那十二因緣即是:一、無明:是過去的根本煩惱,只要碰到緣就動了。 緣就是轉下去的意思。 二、無明緣行:行是行動,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。 三、行緣識:由於過去的行業,而起現世受胎的一念,是因認識而成為果的。 四、識緣名色: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。 五、名色緣六入:是六根具足,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。 六、六入緣觸:是出胎後對於一切有所接觸了。 七、觸緣受:接觸之後,就受苦受樂而生種種感覺。 八、受緣愛:如成年以後,就有強盛的愛欲。 九、愛緣取:有了愛欲,就想去取得,心去四面馳求。 十、取緣有:取得就有了,是有業成就的果位。 十一、有緣生:這是成立了,生生不已,轉入未來。 十二、生緣老死:有生就有滅,一切本是夢幻泡影,終必變滅,老死是這一段生死的果。 但只是無明未滅,再來一轉,生生世世轉輾不已,遂有六道輪迴,總是無明作祟。 乃至兩個字,是由無明跳至老死,中間略去十位。 這十二因緣,位位都依據無明作主,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緣起,根本無有。 盡者,極也,就是無之極也,言無亦無有也,是絕對不可得的意思。 所以無明非有實體,如空中華,夢中事;夢中非無,及至夢醒,了不可得。 可惜眾生不能斷無明,緣緣而下,無有窮期,無非是惑業苦。 緣覺雖已悟到十二因緣,原是假有的一合相;但以為是定法不移,所以法見不淨而生掛礙。
  【無苦集滅道】 這是聲聞執取四諦法,而生掛礙。 苦、集、滅、道,是名四諦,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。 苦是身心逼迫不安。 眾生身有三苦:老、病、死。 心有三苦:貪、嗔、痴。 後世有三苦:地獄、鬼、畜生。 更有三災八難苦、壞苦、行苦、苦苦、不知足苦、不安命苦、心無寄託苦,這是苦諦。 卻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,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,這是集諦。 滅是消滅的意思,斷一切苦,歸到清淨寂滅。 因為結業既滅,則無生死的患累,這是滅諦。 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,必得有個道理,道是正道;做到正道,必要助道,助其離一切苦,到涅槃樂,這是道諦。 聲聞執此法見以為究竟,所以分段生死,或者可了,變易生死卻不易了。 倘明本來空,知此四諦法,不過一時的緣生;不但是果上色空,實是因上色空,不必執取,便無掛礙了。
  【無智亦無得】 這是菩薩的掛礙。 菩薩執取六度萬行諸法,以為確有智慧可得,有眾生可度,有佛可成,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,微細的法見不曾淨,所以不到究竟涅槃地。 從前阿難問佛如何是煩惱地獄種性? 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;如我能布施,因見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厭惡,是煩惱地獄種;我能持戒等等,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,心生厭恨,是煩惱地獄種。 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,是名染法,染糊塗了。 況且有智無智,都是幻心作用,分別為二。 同是性空,更有何法可得? 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,成無上菩提,世尊當時並不取以為勝,因為知道性空! 實無少法可得,不過名為菩提而已。 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,才是掛礙淨盡。
  【以無所得故】 這是總結一句,極言上面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、四諦法、六度智得一切本空,仔細推求,實無所得。 以上十三句判為法用分,為第四段,說空了之後,般若法用自然啟發,也不受法縛了。
  【菩提薩埵】 簡稱就是菩薩,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薩,又名開士、大士;又薩埵譯為精進勇猛,堪以荷擔如來事業的人。
  【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】 他因為依自性的金剛般若,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,所以有下面實證的受用。 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,更不能圖名,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;名利的心不死,永無出頭的日子。 因此因地要正,總要在自性上打算,老老實實,真參實究,決不要在神通奇特,出語玄妙上求,絲毫擋不住生死的。 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,何況我輩,離了般若之外,更有何法? 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,肯向這條法上走的,才是有智慧的人,此生決可成就。
  【心無罣礙】 這個心,是毫無罣礙,人空法空,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,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,無有邊際,包羅萬有,了無罣礙。 心且不有,罣礙何依? 苦厄安在?
  【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】 心裡既是淨空無見,白天沒有想像,夜間自無亂夢,正如千眼千手,圓照十方,豈有顛倒? 凡人恐怖,先有一個得失心,就是有我的果,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。 如能心空法空,登於佛位,兩個生死已了。 菩薩再來世間,是大悲願力,不是業力,自然沒有恐怖,顛倒夢想,都遠離了,到了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的境界了。
  【究竟涅槃】 這涅槃是清淨的意思。 二乘人是有餘涅槃,不是究竟;這究竟涅槃是佛位,名為無餘涅槃,連涅槃亦不可得。 所謂成了佛,也沒有成佛的法見。 本來涅槃是對生死說的,既本來沒有生死,亦安有涅槃,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。 這是菩薩的果德。
  【三世諸佛】 無論現在佛,過去佛,未來佛,統包括三世一切諸佛,不問已成未成,都是一體平等。 須知釋迦彌陀是果上佛,我和六道眾生是因上佛,性自平等,所以不可自棄,也不可輕人。
  【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 三世諸佛,也無不由此法門而得無上菩提。 一切大智慧,無不由自性佛母所生,生是啟發的意思。 這個得,正是無得​​之得;必得心中了無所得,然後本來的面目斯得。 此時無人,無我,無眾生,無壽者,寂然不動,而妙用恒沙,由此啟發,這是佛的果德。 阿耨多羅是無上,三藐是正等,三菩提是正覺;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是言佛的意境。 你想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,眾生豈可自外,另覓途徑,豈非顛倒! 所以不自求而他求,都是因地不正,適以自誤!
  以上十句判為果德分,為第五段,是說到果德地位,一切掛礙才算淨盡,才是究竟涅槃,都賴觀空成就,並無別法。 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經,專說此法無實。 下面再翻身過來說個無虛,金剛經說:“此法無實無虛。”要人不要執實,也不要執虛,正顯般若無住的妙用。 若再深一層講,心既不有,法於何依? 既沒有法,更談不到無實無虛的了。 所以說,涅槃生死等空華。
  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】 以下是轉入無虛,點明一知字的妙用。 這知字是靈照覺知,表明悟後的意境,彷彿是轉而為有;不知這知字也是法,也是性空,一時的緣生,暫時的法用,即是知而無知,生而不生;所以不明無生的道理,就不能證知真空的道理。 前說一空字,是般若的體;此說一知字,是般若的用。 所以表般若的至德,無可形容,無可言表;至此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;惟有神會,惟有讚歎,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。
  【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】 這六句是讚嘆的辭句。 咒是密意,以決定如是曰咒,如軍令嚴速曰咒。 以無所不包謂之大;以無所不通謂之神;以無所不照謂之明;以無可比對無可再加謂之無上;以畢竟平等謂之無等等;空不偏空,有不著有,於寂滅無住的性體中,能啟發恒沙妙用。 六祖雲: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本不動搖;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 前為無實之體,此為無虛之用;故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 你想世上的人,沒一個人沒有掛礙的痛苦,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,佛法又何曾迷信呢!
  以上七句判為證知分,分第六段,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,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。 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,從自性上用功,經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。 總之,心通才是最大神通;但心不空就不能通,不通就不能明,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,不能啟發。 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,自然有許多力量;不是有苦再除,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,根本無苦厄的了。
  【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】 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,因為怕持的人著了解釋,反而添知見,心亂了。 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,終不能忘記眾生,離了大悲本願。 姑將咒義略述一二:揭諦揭諦,是說度過去呀! 度過去呀! 波羅揭諦,是向彼岸度過去呀! 波羅僧揭諦,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! 菩提薩婆訶,是速速證到菩提呀! 以上六句判為秘密分,為第七段,只有自己知道,沒法出口的意思。

 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,總是說個心,這心經是說心內精華。 大凡人有七個心,每每自己不知道的,那六個是六道心,每日流轉勿停;忽而天道心,忽而人道心,又忽而三惡道心,總是無主的逐境流浪心。 下等的人,並且不知道什麼是叫做心,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噁心的分別心,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,可以得人天的好果。 還有第七個心是空心,是無上的心,是無住的心,是有主的心,是清淨自在的心;這個心不是修證到是不會知道的,連二乘人和權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的。 佛說:微生蟲到處可去,只是火裡不能去。 眾生的心到處可緣,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,就是不知道那第七個心。 這個心是出世的心,明了這個心,去成佛就不遠了。 眾生在此岸,是六個心,超登彼岸,便是那第七個無心的心,正是毫無掛礙的心了。 但人不從六個心上下手,就不能出世,要從煩惱上參透,掛礙上打開,方可成佛。 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,必要從泥裡拔出來,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資糧。 人先要明白煩惱是什麼? 還是我的六個心。 你且息下了,心空無著,才見那無心的心了。 從來修佛道的人,以為是出世看得輕,不值得理他,平時就不在人事上練心,於做人道理全不講究。 孝悌是根本,忠信是法用,是盡人道的根基,正是成佛的本錢。 大乘佛法,首重根本,所以能一路直入,一竿到底,中間不會背師忘道,自入歧途。 你想五蘊法見都空了,那貪根已斷,名利心又附在何處呢? 所以奉勸世人讀經要照經去做,第一步求得明心的法門,一門深入,見到了實相,自然般若開了;第二步有了辦法,在人事上磨練,掃蕩習氣;此時有進無退,直到成佛。 但此生只可見性成佛,除淨習氣,還得多世,不用功還要遲下去;不過見性後,就世世不退轉了。 這個經是文字般若,指示我們的法行;須自作觀行,即是觀照般若;啟發般若後,見到自性,開了智慧,這是實相般若;此時歸宗唯一的門路,由此永斷無明,了脫生死。 文雖二百六十個字,足以盪空掃有,實證菩提,菩薩與三世佛,均不能出此範圍。 此經雖有七譯,經義實是不二,匯萬法以歸一,更破一以歸宗,無心可心,無經可說。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不曾說一個字,就是點明一切性空的道理。 願行者須從​​自性的道理上會,不要在文字的道理上會。 把心空了,才可以和心經相印,是謂印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