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

道家修行

 道家修行是一條無止境的道,因有先天與後天之別,況且在宇宙中的變化多,道的演變是靈氣化萬物生萬相。探討靈界修行的法門,現代是分門別類,談道的多實修苦煉的少!凡心不相信看不到的東西,你要如何研究『道』?至誠之道可以前知,其實是看你的心要如何去修煉先天本靈,還是後天道路。各人對道的認識是有層次之別,而宇宙中有靈性的生命體應知探求靈界往生之道,不是只求現世的福報平安,或是在人道上能豐衣足食,對自格的本性要做探討研究,乃是修煉的過程。

對宗教的分別,排除宗教之見,絕非只在生活上得到滿足而已。修行正道的輪轉是由自行的修為在裁定的,所以在業力之定業當下,真的與道有緣是由不得自己,命運的安排該了命就要了,本身修為再轉另一個體以求生存。就從累世的因因果果所循環而來的人類,雖然在朝代已變換了,國度已不同了,但是其道家精神仍然是存在,只是改朝換代,而過另一種文明的生活。

 因為靈性的精神寄託是需要一段長期的配合修持,若你不肯實際修煉,只有在書本上求得道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事,修行要知道、悟道、行道、證道,這一連串的過程,是在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先天本性。如何把修行的心定下來實修是要看各人的價值觀,而且對你所擁有的功夫是需要一番突破。在你個人的練功是否達到真修實練,能多知道一些無形界的妙道玄事呢?

 應該是發自你的本心去探討,在自己的修行階段應該由基本修起,真正的修道要不執著於文字,而以真正的空心空性去應世俗的變化。故在修行的境界,誰能了悟一切的虛幻而不受塵染?這是要靠自己去肯定道的存在。這個道不是表面的道,在探討中可以淺談,而非是把一切都說得清楚明白。宇宙中的玄妙是難以探討,但是機緣到了,自己會一一去碰到,這也是無形中的安排。
  
 對宇宙的研究是不可能馬上讓你知道什麼,單是說靈山界,就讓人心疑問多多。
 自己要如何把道修煉與天合一,是一個問題?自己的靈性也是很聰明,但是修持不到家,祂是顯現不出來,自己所帶的任務是什麼,必須靠心能修能行,肯喜捨身心去為廣大的眾生,也請回觀現今全台各大宗教是如何呢?要當位有道行的行者,而不是愛表現神功的姿態,本網之所以講引證是觀現今迷多悟少,為行道弘法特講引證給一些鐵齒及E世代的朋友知道,舉頭三尺有神明。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,善惡憑心造的道理。

 在修道的心不能忍,不忍辱的人,打坐是沒有用的,一定要以逆考,才能反觀其心態,而是眾生的心是如此高傲,不信天地神,不肯修自己的心性,念了一萬遍咒語可以助人消業,上廁所要念咒,出來也念咒,吃東西,睡覺前、出外也要念,卻不知道自己的心仍在無明煩惱中障礙本性,念一切咒語皆是污染自性,不是真正能得清靜,念佛也是如此也是凡人,不知念佛是表相。真正的一心不亂功夫,是自格的道心,不修煉的人,難以得道心,也是在表相應付修道心。對修道的力量,本來是由心受磨練才是正道,凡心不忍,沒有道性,真正要功夫,不是比道法,而是有忍辱心,有空心空性的人才有真功夫。

 奈何觀當今修行者,應眾生凡心的須求,不能以身行之心去觀眾生之苦,而發出佛菩薩的精神實修煉道,對有些出家人,在出家修行之後,只有寺廟中居住,未能夠真正把道心安定的人,如何修其道氣提昇呢?

 在寺務中修持的道行只是在基本上做,並未能將心喜捨出來,到處去觀眾生業。而出家的僧眾大都以高姿態自居,因為出家人為了修行了脫之路,是要經過一番磨考,在家眾有所分別,而不知道自己在出家後,所受的苦磨更多,也有因果業力的牽纏,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業障。

 凡心應有的修持是要行其道,凡心若執著本身是出家人,難以真正把自己的道性提昇,因凡心太執著而不能悟其道要如何空其心?應把自己的分別心先打開,不可因出家了而與在家眾隔開,不知自己既是出家人,所要擔負的眾生業更重。

 凡心不明白自己的業障要實際修煉內功及行外功來助道,自己要覺悟修道的心是以獨善其身而後兼善他人。

 修煉正道,真正有功夫在渡化眾生的覺者,是不會舖張浪費在表相上的裝潢法會,形式上是愈簡單而隆重,在默默中行道,而現今的大寺廟是靠法會在支持其財力,在此也要揭發其中的底牌,也是要看人心,佛寺的法會愈辦愈大,耗費龐大的資源及人力,結果大師有功夫在超渡眾生嗎?

 在表面上印帖並有眾多的行儀,卻不能發揮渡眾生的功用,怎麼辦呢?大財主以為把財力獻出來給佛寺的大師,就能多行善積德,卻不知道眾生在受苦的是在佛寺之門外,而在佛寺中大都是享受過度而損其福報者,所以在修行的觀念,人心若不覺悟難以把財利用於適當之行者上,給真正在苦修煉道的人修持使用,才能助他行功德,消業障。而人心不明白末法的眾生太亂,若是靠佛寺大間,師父的招牌大,名利雙收才有救渡眾生的能力,實在是不知道『道氣』如何助長眾生修持?真正有修持的大覺者是不蓋大寺廟,也不為財力而苦,其是觀眾生之業重而苦,天乩知道:種樹如修行,但求耕耘,不一定能結果,造橋如功德,只求橋通人能走,不求己用。

 『空無一物何需求,念有心生見了凡,修為忘吾即引正,觀仙悟道靜有心』願共勉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